首頁 雜說 從商—是給嬰兒潮後的人擁有向上流動的機會

從商—是給嬰兒潮後的人擁有向上流動的機會

by sunyikun0729
0 建議 140 閱覽次數

前言

台灣經過五六零年代的經濟起飛,一直到現在人均 GDP 已超過三萬五美金,一舉超越韓國的年代,人人是越來越有錢。

可是對於年輕人來說,可以說是失落的三十年,會發現社會留給的自己反而是越來越少的機會;例如「低薪」、「高房價」。

雖然這幾年政府一直在調高基本薪資,整體社會環境對於年輕人壓力還是很大。

青年因為看不見未來而成為了「厭世代」,拋棄了婚姻生育,成為台灣社會普遍現象。

由於「不敢嫁」、「不敢生」越來越多,人口結構的變化成了一個長期的隱憂。

「高齡化人口」使得每年政府負擔的金額越來越多,可侍生產的人卻越來越少,年輕人肩上的壓力大,沒有人想當最後那一隻被經濟壓垮的老鼠。

先說明一下我只是一位社會觀察家,不是一名社會學、經濟學者,在這裡我只能提出一些非常粗淺的、我看到的趨勢現象與個人應對的方法,也許適合我也有可能不適合你,如果有錯誤的地方歡迎一同討論與指教。

嬰兒潮世代的影響

開始的原因不可能不提到嬰兒潮世代。

收入

嬰兒潮世代正逢世界經濟重建期,所謂「台灣錢淹腳目」;在那個年代,臺灣人的年平均所得從西元 1976 年的將近四萬元新台幣,至踏入二十一世紀(西元 2000 年)的逾四十一萬六千元新台幣,在二十五年內,足足成長了十倍

支出

西元 2000 年的物價是西元 1981 年的 1.5 倍,(西元 1981 年行政院主計總處首次公布消費者物價指數)但是西元 2000 年的所得卻是西元 1981 年的 4.65 倍。

國民所得統計常用資料消費者物價指數
統計期經濟成長率(%)平均每人所得(名目值,元)總指數
70年7.1089,43454.70
71年4.8194,88056.32
72年9.02104,31857.09
73年10.05116,50557.07
74年4.81121,23156.98
75年11.51142,83957.38
76年12.75158,45757.67
77年8.02170,56558.41
78年8.72189,06560.99
79年5.54206,06563.51
80年8.37228,35865.81
81年8.31248,57268.75
82年6.81271,63370.77
83年7.50294,11273.67
84年6.50315,77176.37
85年6.18340,35478.72
86年6.05364,97279.43
87年4.20383,53780.77
88年6.73397,31980.91
89年6.31416,03181.92
112年1.31853,306105.51

薪資 COVER 掉通膨。

二十一世紀的我們,你能夠想像在有生之年單一公司薪水成長十倍嗎?(20 年公司沒倒就偷笑)沒有十倍,五倍就好;也就是一個人從年薪 60 萬到快退休時,年薪 300 萬,而且是平均。(天方夜譚)

但這種從貧窮開始邁向富裕的經濟大爆發並不是一種循環性的現象,以現代國家而言,每個國家幾乎就只有一次機會、只有一、兩個世代的人能享受這份異常豐美的饗宴。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現象一、生育的爆發、廣設的大學教育

「戰後嬰兒潮世代」當他們開始發現物質生活的富裕後會怎樣?

多生幾個小孩,造就了人口超過三百萬的「後嬰兒潮世代」即「 1976 後世代」(民國 80 ~ 90 年之間台灣總共超過 300 萬新生兒誕生)。

廣義的教育泛指一切傳播和學習人類文明成果,即各種知識、技能和社會生活經驗,以促進個體社會化和社會個性化的社會實踐活動,產生於人類社會初始階段;狹義的教育專指學校教育,即制度化教育。

台灣從農業走向工業需要大量的知識,當時的教育政策大幅度轉向,大幅降低大學門檻,並且鼓勵延長受教育的時期,十年之間,每年入學的大學生數量成長五成、碩士生與博士生則幾乎翻倍。

這群人口龐大的「1976 後世代」出社會的時間比過去大幅遞延將近三年甚至五年以上,在大環境工作機會需求減少、求職人口增加的時候,就業市場非常快速地變成買方市場。

如果你從事的工作跟半導體產業無關的話,你的薪資水平更會被拉開一大截。

現象二、中國改革開放、台灣西進

這些小孩(西元 1976 年後出生的人)當他們成年後進入了就業市場,來到西元 1996 年,發生了哪些大事?

在西元 1978 年 12 月 18 日中國召開第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由中國共產黨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核心鄧小平開始實施的一系列以經濟為主的改革措施,宣布「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理論。

在西元 1983 年 5 月,中國國務院頒發了《關於台灣同胞到經濟特區投資的特別優惠辦法》,為台商加碼其他外資所沒有的特別投資優惠。

西元 1990 年,台灣經濟部發布《對大陸地區間接投資或技術合作管理辦法》,以明確的行政措施承認阻擋西進趨勢已不可為,開啟了台商登陸淘金的風潮。

台商西進大致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西元 1991 ~ 2000 年為「開放期」,每年投資金額從不到十億美元漸增到二十至四十億美元;第二階段為「加溫期」,西元 2001 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TO)後,納入全球化一環,台商投資逐步增溫到近百億美元。

第三階段是馬政府執政後,隨著兩岸簽署《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Cross-Strait 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ECFA)、陸續開放國銀西進,進入「爆發期」,短短八年累積金額逾九百億美元,第四階段為「冷靜期」,蔡政府上任,改推「南向政策」,再加上西元 2018 年開始至今的「中美貿易戰爭」,台灣對中國的投資逐年減少。

「政策西進」,隔壁的中國迅速崛起,虹吸作用下台灣國內的就業市場萎縮,錢跟人才都被隔壁吸走了。

又遇到西元 2008 年的「金融海嘯」,全球經濟衰退,企業削減生產和裁員。

各國為了拯救企業與消費者信心,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eral Reserve System)實施量化寬鬆(Quantitative Easing,QE)的貨幣政策,大舉印鈔並把利率降為零。

在「大撒幣」政策實施後更使得實際薪資全面停止成長(還有可能是負的),完全追不上物價指數的成長。

現象三、獨有的低利率與匯率

臺灣央行於西元 1961 年成立,央行的四大目標為:維持金融穩定、健全銀行業務、對內對外幣值穩定、協助經濟發展;近 50 年來台灣的貨幣政策圍繞著「刺激出口」跟「降低通膨」而轉。

「刺激出口」

台灣為出口導向的國家,央行長期的低利率及低匯率政策,思考比較偏向製造業,要賺錢、要維持競爭力就要使產品比別人便宜。利用低匯率則使資源大量流入出口導向的製造業,不利於內需產業和金融產業健全發展。

「降低通膨」

利率高低影響銀行的定存、貸款,利率提高有助於存錢、收回流通現金;利率降低則有助於放貸、提高市場資金,影響通膨。

吳聰敏教授指出,台灣的物價主要受油價、電價影響,臺灣油電國營,行政院底下的物價小組控管市場物價一致上揚幅度,導致的結果為政府補助台電吸收虧損、未能反應低利率實際的通膨程度。

因此,央行不需透過調整利率控制市場金流,通膨或緊縮由行政院控制物價穩定,央行的景氣對策僅需採用匯率操縱、持續阻升臺幣匯率、維持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長期匯率操縱、低利率策略的情況下,國內市場資金流竄,通膨雖未反應在物價上揚,但顯現在房價飆漲上。

政大經濟系教授林馨怡分析台灣西元 1982 ~ 2016 年的經濟數據發現,當利率水準較高的時候,降低利率固然有助於促進民間投資。但當利率水準已經在 2.6% 以下時,降低利率不會提振廠商的投資意願。而低利率有利於貸款人,多餘的錢大多進入房地產而不是促進產業升級。助長房價成長讓富者可以透過房地產致富。

台灣在西元 2000 ~ 2018 年間,廠商機械設備佔比逐年降低,從西元 2000 年的 45.4%,到 2018 年只剩 32.23%,金額持平,但房產(住宅加非住宅)金額翻了一倍有餘。

西元 2012 年連身價百億的英業達集團會長葉國一因以人頭名義,低價取得台北市政府配售給士林官邸重劃區拆遷戶的「專案住宅」,從中獲利數億元,不僅遭到檢調單位調查,更被指控涉嫌詐欺取財、偽造文書,令科技及地產界一陣譁然。

吳聰敏教授表示,股票、房產皆是資產,在投資預期心理下,民眾對於房地產的信心不減,房價則難以下跌。政府方面可以透過施政製造房產購買門檻、預告房市低迷,降低民眾購屋需求,緩解房市熱絡。

另外台灣央行繳庫盈餘十幾年來高達政府歲入約 10%,造成財政上的依賴。央行的盈餘繳庫目標,會扭曲其貨幣與匯率政策。會鼓勵央行保持匯差與利差,變相地從人民口袋取錢,形同隱形稅。

「產業升阻、人才外流、薪資競爭力低」,使得企業炒房、年輕人買不起房子,是台灣在低利率、低匯率背後付出巨大的代價。

主要獲利於上市企業,而台灣以科技業為主的產業政策,對於「股東」或是「相關員工」有利,但是對於「非科技業」或是「無產階級」就會有產生很大的落差,加大剝離感。

如何往上流動?危機藏著轉機

靠的是累積資本的速度。

台灣經濟過去就像是從 40、50 分的學生,成績突飛猛進飆上 80 分,但要從既有的 80 分再拉高到 90 分,但這是非常困難的事情,要調整勢必牽動到很多「既有資產」的人。

過去的嬰兒潮世代只要有能力與小資本,願意努力的人就有可能變成中小企業主,社會的階級流動快速普遍,貧窮的農工階級有可能因此翻身。

這是已經發生 50 年的事,一時間也很難大幅度的扭轉;瞭解脈絡不是要你怪別人、怪環境,而是先試著改變自己。

俗話說:你沒辦法跟市場對作,那就要了解遊戲規則。

第一種、打不過就加入。

投入與科技業相關的工作,累積工作經驗。雖然不像以前那麼好賺(在台積電掃地的阿姨都可以年收破百萬),但是你有新鮮的肝可以換。如果你還年輕,還可以換;不然至少買相關類股的股票,好好投資。

如果已經要追求安穩的(或是對於科技業無興趣的)人請考慮第二種。

第二種、從商。

如果你想要有機會擁有如二三十年前薪資成長的速度,除了投入與科技業知識與工作經驗的累積外,還要會另一項能力。

而往上進階就是指從自己的勞力與時間換錢(乙方)慢慢轉變成用別人的勞力與時間換錢(甲方)。

現在已經進入知識經濟的時代,只有更高的創造力與智力才是最後贏家,努力變成基本,沒有人能依靠瞎忙得到成功。

而隨著「網路」讓知識與機會更為普及,讓原本需要大資本才能建立事業的時代,多少人以微小資本,將創意化為實踐,在網路上實現夢想。

而透過網路更容易找到客戶並滿足他們的需求。

解決一批人的需求就有機會快速累積資本。

而那一批人就是戰後嬰兒潮的父母,不是你爸你媽就是你阿公阿嬤。

「財商教育」 —不要騙人也不要被騙

這個是在學校裡面沒有教的東西。

財商就是財務智商(Financial Intelligence Quotient,FQ)是根據「智商」 IQ 而來,但更合適的名稱應該是財務素養(Financial Literacy),也就是一個人具備管理跟運用錢的知識與能力。

國際上知名的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在西元 2011 年對財商素養有所定義,大致上的意思便是說「結合一個人的意識,知識,技能,態度以及必要的行為,讓一個人能做出合理的財務決定,並且最終讓一個人的財務達到健全的狀況(A combination of awareness, knowledge, skill, attitude and behavior necessary to make sound financial decisions and ultimately achieve individual financial wellbeing)」。

除了能夠有更好的理財觀念外,也更能擁有「富人思維」,管理好自己的行為與人生,避免陷入「短視近利」、「幣圈詐騙」、「老鼠會」等等這類的騙局,更重要的是識破網路上各式各樣「成功學的假象」。

縱使往上進階沒有成功,也不至於損失一大筆金錢,更有機會過上比之前更佳的生活。

錢流動的方向就是你該去的地方

西元 2022 ~ 2024 年因為疫情與中美兩國政治博弈關係,在中國的台商逐漸撤資,或是轉移至越南、馬來西亞、印度,淹腳目的錢又要淹去其它地方。

這一波資金流動的過程,台灣政府正想辦法將資金轉移至國內,創造就業機會與投資標的,帶動國內景氣。

寫在台股一萬八、輝達成為兩兆元企業的今天,新的機會來臨,你要揭竿而起還是坐以待斃?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01.報導者/李易安/台灣人均GDP如何超越韓國?民眾對亮眼的經濟果實「有感」嗎?
02.思想坦克/王文岳/青年世代貧窮:跨世代必須共解的難題
03.Chenglap 文章筆記/[社會觀測#147] 風險與資訊才是階級的真正限制
04.Chenglap 文章筆記/[社會觀測#145] 人是無法擁有多過他視野的財富
05.搜狐/万玮/基因与环境,哪一个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更大?
06.何則文生涯成就動力學/何則文/這是一個難以翻身的時代嗎?事實可能正好相反!
07.辛鸣/防止“阶层固化” 促进社会流动
08.轉角24小時/2017窮忙世界:金字塔頂1%>剩餘99%地球人財富總和
09.巷仔口社會學/謝嘉心/《我的黑手父親》:一個社會階層研究的思考
10.巷仔口社會學/高郁惠/人為什麼要遷移?
11.杰雲管見/莊瑞迎/「「階級複製」很正常,向上提升靠自己,政府不會幫你
12.換日線/劉庭安/中國一篇「菁英靠爸因素有多大」引發迴響──階級無法翻轉不是社會病了,而是歷史常態
13.報橘/Yuan Ling/BBC 花了 49 年跟拍真實人生,告訴我們「階級翻轉」的可能性
14洞見國際事務評論網/儂白蒂/【麥肯錫報告】連中產階級也變得越來越窮:不只台灣,全球都陷入「窮世代」
15.王立第二戰研所/王立/若複製階級的現狀不變,「翻轉教育」可以翻到哪去
16.知乎/一个精英的诞生,家庭因素有多大?
17.一個分析師的閱讀時間/黃瑞祥/親愛的嬰兒潮世代,請祝福,但切莫道歉──回應「陳文茜:這個國家太對不起年輕人」
18.股感知識庫/唐庚/台灣錢淹腳目|台灣錢淹腳目是什麼意思?到底有多誇張?歷史背景?
19.大人的SmallTalk/Joe/EP366 二十年來央行策略讓我們付出了什麼代價?《致富的特權》導讀
20.斐姨所思/范琪斐/EP141 高房價跟央行很有關? ft.台大經濟系退休教授 / 前央行理事 吳聰敏
21.天下雜誌/央行理事出書檢討彭淮南20年:年輕人買不起房、殭屍企業增加?
22.財訊600期/陳雅潔/再見.中國》台商西進30年 淘金風雲錄
23.天下雜誌/陳一姍/央行理事出書檢討彭淮南20年:年輕人買不起房、殭屍企業增加?

喜歡我寫的內容嗎?
請點選加入如新保健品專家ageLOC坤專區告訴我你的感想與評論 👇👇👇👇

想第一手接收產品快訊與科學新知嗎?
有搭配如新保健品問題想問嗎?
請點選加入如新保健品專家ageLOC坤專區做諮詢 👇👇👇👇



You may also like

本網站使用 cookie 來改善您的體驗。 我們假設您對此沒有意見,但如果您不想要的話,您可以選擇退出。 同意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