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雜說 初四了阿伯!雙北 COVID-19 一夕 LEVEL 3 , 個人該怎麼防疫?

初四了阿伯!雙北 COVID-19 一夕 LEVEL 3 , 個人該怎麼防疫?

by sunyikun0729
0 意見 854 閱覽次數
看好了世界台灣人只示範一次

前言

時間回到西元 2019 年 12 月 30 日,COVID-19 隨中國武漢市宣布封城蔓延全世界到現在已經快一年半的時間。

半個月前還在吵買了「爛疫苗」,結果影響很多人對於施打疫苗保持觀望的態度,結果現在想排隊掛號也打不到的窘境。

大家都經歷過西元 2020 年上半年的口罩一片好像黃金般珍貴的「口罩之亂」,好不容易守了一年半終究還是被病毒攻破了城門,被迫宣布雙北區域進入第三級疫情警戒的緊急狀態。

口罩之亂
口罩之亂

話雖如此,到了第三級疫情警戒的緊急狀態,如果還沒打疫苗的我們該怎麼保護自己呢?

以下方法確實做到就不怕:

第一、戴好口罩

戴好口罩是最好的自我防護方法沒有之一。不論飛沫或是空氣傳播,戴口罩都會是有效的防範方式。對於沒有感染的人,口罩能防止病毒入侵;而輕微到無症狀的感染者,口罩可以減少他們散佈到空氣的病毒量。尤其在通風不良的室內,口罩特別重要。國外會引起這麼大的流行,有部分原因是一開始無法接受戴口罩的不適與受到異樣的眼光。

選擇帶有鼻線的醫療口罩,並且檢查它是否緊貼鼻子,嘴巴和下巴

正確戴口罩
正確戴口罩

事實上在這一年多觀察到的現象就是蠻多時候看到很多人戴口罩就會像下圖一樣

錯誤戴口罩
錯誤戴口罩

另外美國 CDC 4 月指引,醫療口罩外面再多加一層布口罩防止更多病毒入侵機會,不過戴兩層非常不透氣,長時間這樣配戴不舒服程度增加,也不見得比戴一層來的好,我的建議還不如戴好一層更重要。

重點在密閉度

關緊就沒事 關不緊就有事。

阻擋氣溶膠顆粒
只配戴布口罩51.4%± 7.1
只配戴醫療口罩56.1% ± 5.8
打結/塞入式醫療口罩77.0% ± 3.1
配戴雙層口罩(布口罩覆蓋醫療口罩)85.4% ± 2.4
阻擋氣溶膠顆粒能力

另外為了避免別人感染,打噴嚏、咳嗽用手摀住嘴巴,確實擋住了飛沫向空氣中傳播,但病毒會附著在手上,再摸身體部位時,也是很容易進入眼睛和鼻子,造成感染。美國節目做了一個實驗建議不要用手摀住嘴巴,可以向手臂彎曲處咳嗽、打噴嚏,或使用紙巾進行「德古拉式咳嗽」(Dracula Cough)才不會噴的到處都是。

較安全打噴嚏方式

第二、勤洗手多清潔

根據研究病毒在不同物質中存活的時間也不同,隨時清潔常接觸的物品很重要。人會不自覺地摸自己的臉,就會把病毒帶自己的身上。

像現在我就很鼓勵用行動支付的方式購物,避免銅板鈔票的接觸,還可以賺一點回饋金!另外如果知道有人七天沒洗澡你會怎麼做?口罩用這麼久都不換,趕快幫他買一個,救人救己!

病毒在不同物質中存活的時間
病毒在不同物質中存活的時間

日本 TBS 電視台一個科普節目講述接觸傳播的巨大威力,節目中利用螢光來當測試病毒足跡,節目以小阪一家七口作為實測對象,然而只有家中的阿嬤與其他人共同生活兩小時中沒有被感染。

接觸傳播1
接觸傳播1

原因是阿嬤一直以流動的水洗菜洗碗,所以她沒有被病毒傳染。(要避免被病毒傳染所以要勤做家事?大誤 XD)是勤洗手做好清潔啦!

接觸傳播2
接觸傳播2

所以清潔也是很重要,像門把、樓梯等等,這些常常接觸的地方要隨時用清潔液擦拭消毒,並且用 75% 酒精來清潔自己的手,因為你不知道前一個人的手到底碰過甚麼東西。

順便複習一下正確的洗手七字訣:

內:將雙手手心互相搓洗。

外:仔細搓洗手背。

夾:十指交錯仔細搓洗指縫。

弓:手指微微弓起,讓手指背與手心互相搓揉。

大:別忽略搓洗大拇指與虎口處。

立:指尖容易藏污納垢,可與手心互相搓揉。

腕:手腕處若有手錶、飾品可先取下,洗手時連手腕一併搓洗。

洗手七字訣
洗手七字訣

第三、保持社交距離

雖然國內 CDC 指引說至少保持 1.5 公尺的社交距離,不過也有專家表示在室外保持至少 6 英尺(約 183 公分)能使被病毒傳染率下降之 1 %。但是在室內,由於飛沫分子可大可小,越小的分子飄移距離也越大,距離 1.8 公尺可能都還有考慮空間,也就是盡量保持更大的距離。

另外也可以下載社交距離 AppiOS載點Android載點)。

這款 App 會紀錄用戶最近 14 天內的接觸史,若用戶曾與確診者位於 2 公尺內、接觸時間達 2 分鐘,App 會在第一時間發出通知,自動出現警示提醒畫面。

台灣社交距離 App
台灣社交距離 App

第四、增強免疫力

對於治療 COVID-19 台灣也有很好的研究結果。

目前動物實驗研究指出,瘧疾藥物美爾奎寧(Mefloquine)、抗愛滋病毒藥物奈非那韋(Nelfinavir)、中草藥靈芝多醣體 RF3,以及薄荷(Mentha)和紫蘇(Perilla)的萃取物對病毒的抑制效果發現與僅投予水相比,最多可減少十倍的病毒量。

中研院找到抗肺炎藥物
中研院找到抗肺炎藥物

臺師大生命科學專業學院特聘教授鄭劍廷研究團隊也有新的研究成果。

在今年 7 月發表在國際知名的《抗氧化物(Antioxidants)》期刊,研究團隊在實驗小鼠身上製造出和新冠肺炎患者一樣的發炎反應,從綠茶萃取的多酚兒茶素群使血液中兒茶素濃度到達每毫升 195 微克(195 μg / ml)以上,相當於攝取兒茶素 2.5 公克 ,證實確實可抑制小鼠體內的病毒複製,並可增強殺手 T 細胞的免疫能力及改善急性肺損傷

綠茶內有兒茶素
綠茶內有兒茶素

另外已經在外國很紅的臺灣清冠一號(NRICM101)對於肺炎「輕症方」有很好的療效。不過這是治療的帖子,不是平常保養身體用的,要注意喔!

(更新:衛服部中醫所提出若是有接觸確診者或是本身為高危險群的人可以先積極主動「預防性投藥」,詳情見[澄清] : 國家中醫藥研究所針對網路上有關「清冠一號」流傳訊息疑慮,特別再澄清說明

清冠一號
清冠一號

如果是平常保健用的,可以使用衛服部中醫所防疫茶配方。

防疫茶配方:黃耆三錢、桂枝二錢、桑葉三錢、薄荷三錢、魚腥草三錢、生薑三錢、紅棗五枚(揑破)、甘草二錢

防疫茶功效:益氣護衛、固表防疫。

製備方法:藥材置鍋中加入 2000 ~ 3000 mL 的水,用大火煮沸,改小火熬煮約 15 分鐘即可熄火,濾出藥汁,當茶飲用。

防疫茶
防疫茶

不過對於一般人而言,透過日常飲食與補充大蒜、靈芝、綜合營養補充品等產品來調整免疫力,達到身體強健的效果。

大蒜具有 200 多種化學物質如蒜氨酸(Alliin)、蒜素(Allicin)與槲皮素(Quercetin),都是含硫的植化素所以能抗菌、抗病毒,抗真菌甚至抗腫瘤的作用,能夠保護人體免受多種疾病的侵害。

而靈芝作為免疫調節的大將,具有抑制病毒活性效果;它能抑制病毒對細胞的吸附或穿透,抑制病毒脫殼,抑制病毒在細胞內合成所需的酶類(逆轉錄酶、蛋白酶等)活性,阻礙病毒 DNA 或 RNA 複製等,但對宿主細胞無毒性,並與已知抗病毒藥聯合應用有協同作用。

靈芝對冠狀病毒
靈芝對冠狀病毒

而綜合營養補充品則含有類胡蘿蔔素多酚類維他命 C 、 D 、 E 等的營養素來提升身體素質,增強抵抗力。

基礎營養提升免疫力
基礎營養提升免疫力

第五、能打疫苗的就快打疫苗

沒有最好的疫苗,只有分有效、沒效的疫苗。打疫苗能防止重症發生,所以有排到順位打就快一點注射。

不過不是打疫苗就不會得!

不過不是打疫苗就不會得!

不過不是打疫苗就不會得!

還是得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戴口罩勤洗手。

疫苗接種
疫苗接種

第六、當宅宅就是在救世

這是唯一宅在家會被稱讚的一次啦!Stay Safe, Stay Well!

防疫鬥士
防疫鬥士

「看好了世界,台灣人只示範一次,在兩周內解除三級!」正港台灣人就讓這句話成真吧!

靈芝這裡買

大蒜這裡買

綜合營養補充品這裡買(男生版)

綜合營養補充品這裡買(女生版)

加入免費網路會員自己訂

👇👇👇👇👇👇👇👇

參考資料:
01.康健/羅真/戴錯口罩,防疫失效!醫師盤點7大常見錯誤
02.Heho健康/盧映慈/口罩戴對才能預防流感、肺炎!急診醫師提醒 6 大常犯錯誤
03.紐約時報中文網/DANIEL VICTOR/打噴嚏時應該捂住口鼻,但不是用手
04.Heho醫師/姜冠宇/新冠病毒存活多久?依材質最長72小時
05.TOPICK/【口罩防疫措施】日本節目模擬病毒家庭人傳人 一家7口嫲嫲1個原因無中病毒成功防疫
06.Kimberly A Prather, Chia C Wang, Robert T Schooley, 2020. Reducing transmission of SARS-CoV-2. Science. 368(6498):1422-1424.
07. Andrea M Lerner, Gregory K Folkers, Anthony S Fauci, 2020. Preventing the Spread of SARS-CoV-2 With Masks and Other “Low-tech” Interventions. JAMA. 324(19):1935-1936.
08. Charlie B Fischer, Nedghie Adrien, Jeremiah J Silguero, Julianne J Hopper, Abir I Chowdhury, Martha M Werler, 2021. Mask adherence and rate of COVID-19 across the United States. PLoS One. 16(4):e0249891.
09. Gideon J W Cheok, Cheryl Gatot, Craigven H S Sim, Y H Ng, Kenny X K Tay, T S Howe, Joyce S B Koh, 2021. Appropriate attitude promotes mask wearing in spite of a significant experience of varying discomfort. Infect Dis Health. 26(2):145-151.
10. John T. Brooks, Donald H. Beezhold, John D. Noti, Jayme P. Coyle, Raymond C. Derk, Francoise M. Blachere, William G. Lindsley, 2021. Maximizing Fit for Cloth and Medical Procedure Masks to Improve Performance and Reduce SARS-CoV-2 Transmission and Exposure, 2021. MMWR. 70(7);254–257.
11. Neeltje van Doremalen, Trenton Bushmaker, Dylan H Morris, Myndi G Holbrook, Amandine Gamble, Brandi N Williamson, Azaibi Tamin, Jennifer L Harcourt, Natalie J Thornburg, Susan I Gerber, James O Lloyd-Smith, Emmie de Wit, Vincent J Munster, 2020. Aerosol and Surface Stability of SARS-CoV-2 as Compared with SARS-CoV-1. N Engl J Med. 382(16):1564-1567.
12. Jia-Tsrong Jan, Ting-Jen Rachel Cheng, Yu-Pu Juang, Hsiu-Hua Ma, Ying-Ta Wu, Wen-Bin Yang, Cheng-Wei Cheng, Xiaorui Chen, Ting-Hung Chou, Jiun-Jie Shie, Wei-Chieh Cheng, Rong-Jie Chein, Shi-Shan Mao, Pi-Hui Liang , Che Ma, Shang-Cheng Hung, Chi-Huey Wong, 2021. Identification of existing pharmaceuticals and herbal medicines as inhibitors of SARS-CoV-2 infection. PNAS. 118(5):e2021579118.
13. Keng-Chang Tsai, Yi-Chia Huang, Chia-Ching Liaw, Chia-I Tsai, Chun-Tang Chiou, Chien-Jung Lin, Wen-Chi Wei, Sunny Jui-Shan Lin, Yu-Hwei Tseng, Kuo-Ming Yeh, Yi-Ling Lin, Jia-Tsrong Jan, Jian-Jong Liang, Chun-Che Liao, Wen-Fei Chiou, Yao-Haur Kuo, Shen-Ming Lee, Ming-Yung Lee, Yi-Chang Su, 2021. 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mula NRICM101 to target COVID-19 through multiple pathways: A bedside-to-bench study. Biomed Pharmacother. 133:111037.
14. Mohammed Iddir, Alex Brito, Giulia Dingeo, Sofia Sosa Fernandez Del Campo, Hanen Samouda, Michael R La Frano, Torsten Bohn, 2020. Strengthening the Immune System and Reducing Inflammation and Oxidative Stress through Diet and Nutrition: Considerations during the COVID-19 Crisis. Nutrients. 12(6):1562.
15. Nakarin Suwannarach, Jaturong Kumla, Kanaporn Sujarit, Thanawat Pattananandecha, Chalermpong Saenjum, and Saisamorn Lumyong, 2020. Natural Bioactive Compounds from Fungi as Potential Candidates for Protease Inhibitors and Immunomodulators to Apply for Coronaviruses. Molecules. 25(8): 1800.

喜歡我寫的內容嗎?
請點選加入如新保健品專家ageLOC坤專區告訴我你的感想與評論 👇👇👇👇

想第一手接收產品快訊與科學新知嗎?
有搭配如新保健品問題想問嗎?
請點選加入如新保健品專家ageLOC坤專區做諮詢 👇👇👇👇

You may also like

本網站使用 cookie 來改善您的體驗。 我們假設您對此沒有意見,但如果您不想要的話,您可以選擇退出。 同意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