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目錄
前言
西元 2010 年 Facebook 在台灣開始漸漸流行,我也只會在 Facebook 上「種菜」;
後來有空就會上去寫寫字抒發自己的心情或是發發產品廣告,對於數位平台這件事也不理解,沒有想過若干年後大家都要在上面經營。
當老闆重要的目的就是要賺錢,累積資產;而數位時代的來臨就是要累積數位資產。
賺取收入就已經不容易了,連數位都碰不上邊。
平常做最多的事還是在路上宣傳、定點擺攤和辦展收集名單,回去後打 Line 電話和傳訊息培養顧客之間情感,利用數位平台就只有聯繫,節省電話費用。
以往的經驗告訴我這麼認真,老天一定不會虧待『認真』的人!
也催眠自己說自己有在利用數位平台來做全世界的生意,我們學了那麼多的投資理論,還沒結果只是這個時機點還不對,所以沒有收穫。
西元 2020 年的一場病毒風暴後,大家才認知道人類與病毒「千年大戰」從沒有停止過。
也因此所有以前認為的「發展」,都高速地朝向數位化進行,沒有一個行業例外。
沒想到錯得離譜。
數位化不等於數位轉型,光只有數位化是不夠的。
看到上館長節目的東元電機第三代黃育仁說:「昨天的解藥是今天的毒藥。」真的是一語中的。
有時候昨天的成功是明日的絆腳石也沒錯。
成功真的不是一位好的母親。
只有數位化的結果,就是把以前在路上那一套模式放在網路上使用;
加倍使用加倍擾民。
時代變了。
就好像以前我們約吃飯的時候,都只會在餐廳外等人到齊,然後 call 還沒到的人趕快來。
現在則是當你還沒走進這家餐廳吃飯時,就已經鋪天蓋地的搜尋這家店的資料了。
彷彿要知道他祖宗十八代所有的內幕消息,確定好後才會走進去。
吃之前第一步是先打卡拍照上傳,吃完還要寫一些心得感想,然後再更新一兩張照片,順便再傳訊跟朋友講一下下次要來啊!
這是每一次吃飯前到開始吃時我們會做的事。
做生意的基本心態必須轉變
大家接收的資訊來源越來越多樣化,為了與他人建立信賴關係讓未來的銷售更順利,以前做法是在路上交談留聯絡資訊,現在則是靠網路交朋友傳訊息。
從 Google 、 Facebook、 Line、Instagram 再到社群操作等等,這幾年變化大到不行,面對著行銷方面「數位轉型」(Digital Transformation)的挑戰,我雖然知道不可以「拿明朝的劍斬清朝的官」,不可能再回去以前的老方法,不過面對挑戰搞得我不知道怎麼下手才是對的。
從西元 2018 年開始尋找其中失敗關鍵,直到西元 2020 年後閱讀了大量「數位行銷」(Digital Marketing)的書籍後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
企業銷售產品得到利潤,也可以招兵買馬來擴充實力。
以前因為沒有網路的關係,面對最多的時候都是一對一的銷售,如果要一對多的銷售,不知道如何跟一對多做溝通,而且也部會下廣告。我們一開始主打的就是微型企業,不以下廣告為主目的是減少入門門檻;
可是有網路的幫忙,要一對多已經不是難事,下廣告又更簡單容易;但是我們不會。
好家在我只是『個人企業』,如果是真企業,這幾年帳面上損失可是上千萬,再加上一個疫情就直接宣佈陣亡。
我學到甚麼
玩了這麼多年的「富爸爸現金流遊戲」( Rich Dad Cashflow )經驗我學到最經典的就是要「了解 ESBI 象限意義與學會如何建立資產」,利用資產來替自己賺錢。
什麼是「 ESBI 」
「 ESBI 」財富的四個象限在暢銷作家羅伯特.T.清崎(Robert Toru Kiyosaki)《富爸爸,有錢有理》(Rich Dad’s Cashflow Quadrant)一書中提出,這個觀念貫穿整套系列書。
收入的重點:『怎麼賺』比『賺多少』還重要。
因為如果可以賺到「被動式收入」會比只有賺「主動式收入好」。
被動式收入有「資產」的概念在裡面。
舉個例譬如挖土,你用手挖土跟用勺子挖土雖然挖的都是土,用手挖挖久了土也可以挖到很多,不過用勺子挖更省力且更快,因為方法不同。
一個人一天只有 24 小時,扣掉吃飯睡覺後一天最多用 14 小時掙錢,單位時間能獲取最大效益就能看出方法的好與壞,除非你能突破「時間」的限制。
時間是有限的,主動式收入會受到時間的限制。
然而收入來源的可以粗分為四個象限。
四個象限分別為:
員工(Employee)
世界上約有九成的人,都是公司或企業請來的「僱員」,也通常是我們第一份收入的來源。
有做就有沒做就沒有。一分工一分薪,勞保健保都有誰也不欠誰。
自僱者(Self-Employed)
「Self-Employed」顧名思義就是自己雇用自己的老闆們。
是自由職業者和小生意人, 他們為自己而工作, 比如說:開飯店、美容院、診所等等,也是用時間換取金錢,憑藉自己的能力賺錢。
企業家(Business Owner)
羅勃特在書中說傳統上企業家能運用他人的時間( Other People’s Time,OPT )或他人的金錢( Other People’s Money,OPM )來創造系統收入。
這裡注意的是他說成為企業家的條件為:企業員工超過 500 人以上而且本人不一定在此崗位才能説他是一個企業家。
因為超過 500 人以後,你可以尋找代替你的接班人或是專業的經理人來經營,很多解釋的人只有放在建立系統上,一個運作良好的系統也不一定有 500 人,我覺得這才是作者強調的重點。
富人致富的秘密:一切都是槓桿
對於在象限左上角的你來講,如果沒有進行任何投資理財,多年過去了生活可能過得還可以。
但隨著時間流逝,帳戶裡的積蓄累積還是很慢。
換句話說,富人都很懂得去操作「槓桿的力量」,懂得如何借別人的時間或金錢讓自己付出的勞力時間越來越少,但賺得錢卻越來越多。
透過槓桿的力量來快速增加收入,利用增加的收入再去購買「資產」,「資產」再幫你累積「被動式收入」,變成一個旋轉越來越快速的飛輪。
「財務自由」概念中最重要的原素並不單單講求今天被動收入的多與少,更重要的是被動收入的可持續性和增長能力。
投資者(Investor)
意思是「投資者」,泛指從事各種投資行為的人,如投資股票基金等金融商品,或投資房地產等等的活動。
說得更精準一點,就是讓「錢」來替你工作:投資股票有股息給你;房屋出租則能收取租金。
這裡也帶出了「資產」的作用。
因為「資產」能幫助你跳脫時間的限制。
什麼是資產?
資產是一種可以通過擁有或控制來幫助個人或企業獲得利潤或未來利益的經濟資源,能夠為帶來收益的東西。
在財務會計中,資產是企業擁有的任何資源,如機器、廠房、商譽、專利等有形資產與無形資產。
資產幫你賺錢,而你就不需要花時間出賣勞力、腦力賺錢。
要怎麼轉換象限(跑道)呢?
ESBI 象限的左半邊為了爭取收入最大化,會從 Employee 變成 Self-employed ;而 ESBI 象限的右半邊,也就是 Business Owner 與 Investor ,建立資產(Asset)幫你賺錢才能超越時間的限制。
人的一生中,大部分人從 E 轉到 S 再轉到 I 象限,大部分的人都覺得這樣比較快。
不過投資失利你就會想跳樓,因為你損失的不是錢而是最寶貴時間(生命)。
「快即是慢,慢則是快」,與「欲速則不達」是同樣的道理。
多餘的,只要其他的投資項目賺回來即可。
所以羅伯特在這裡給的建議:
最安全的方法應該是從 E 或 S 轉到 B 再轉到 I 象限。
用一句話來說,就是如何放大單位時間的生產力。
也可以說是「借」力。越懂得借力就越省力。
建立資產是一輩子要做的事
雖然這個概念是西元 1990 年代提出的,到了網路時代也有了一些轉變,不過本質上是不變的。
現實中要建立資產都需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累積才能做到,所以坊間的書籍都教人一開始要學會如何節制開銷,把纂下來的錢來進去投資的領域,慢慢開始累積。
因為網路時代的來臨,從 S 或 E 象限到 B 象限的速度加快,越能幫助我們建立資產,也就是彎道超車;
我們建立的是數位資產(Digital Asset),相對於傳統上廠房、設備這樣的重資產來說,也是所謂的輕資產,想達到你要的結果比前人更快。
學習如何建立數位資產(Digital Asset)非常重要。
建立數位資產的第一步
數位時代來臨,從 E轉變成S的方式更容易了,基本上每個人都能透過寫文章(Blooger)、拍影片(Youtuber)、錄錄音(Podcaster)、去演講(Speaker)在各大平台上露出就是來累積個人名氣變為專家,當個自由工作者(Freelancer)。
「一個錢打二十四個結」比喻要讓一個人斤斤計較地花錢花在刀口上,那我們如何把自己的時間也打二十四個結?
再厲害的業務或是老闆也不可能 24 小時到處談生意。
可以的話最好是自己的「分身」。
現實上我不是「宋七力」,更沒有火影的「影分身術」。
這些豐富的內容都能剪輯拿來做為數位資產,放在我自己架設的網站或是私人社團裡,就好像是有一個自己的分身擁有 24 小時幫助我,能不斷地跟未來可能的顧客產生連結建立信任,做價值觀的交流來放大我的生產力(還不用花錢請人,也不用擔心對方不能理解你的用意),來縮短雙方中間溝通的時間。
這也是我之前缺少的部分,現在要補起來的地方,現在看起來我輸得一點都不冤枉啊!
人家都進步到了使用聊天機器人(ChatBot)的社會,你還在玩荒野求生(Survisland)?
難怪是你餓死,不能怪天啊!
想學嗎?歡迎來信!
參考資料:
01. 窮爸爸和富爸爸,看完這個影片你將開始成爲有錢人 | 老高與小茉 Mr & Mrs Gao
02.維基百科/數位資產
延伸閱讀: